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老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春节时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是隆重礼仪。
整牛、整羊、珠玛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但必须保证食品的完整,避免损坏皮肉。
整羊的摆法;羊头必须向着主宾。
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那位执刀招待,蒙古语称“浑都格其”。长者接过蒙古刀,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从羊的脑后、嘴角两边、两个耳朵、两个眼眶、脖颈、硬腭上割下几块肉,再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端起羊头回赠主人。主人端过一个空盘,接过羊头和长者割下的部位肉,摆在佛龛前敬佛。接着用专用的蒙古刀,从羊乌查的右侧、左侧切出长条薄片,左右交换放置。割羊乌查前半部时,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后,分节卸下其它骨头(过席的羊乌查只能切一刀),由阳面转圈后,退回去放入肉汤里热,然后上桌进餐。退下整羊后,上肉汤。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乌孜别克族的喜庆礼仪和主要风俗、禁忌
婚丧喜庆礼仪
乌兹别克斯坦人婚姻关系宗教色彩较浓,规定男女双方都是信奉伊兰教的信徒。不能与其他民族、宗教的人有婚姻关系。他们的习惯是在亲戚之间通婚,如姑表、姨表、堂兄妹之间均可结成婚姻关系。亲事一般都是包办性质,先由男方父母规定对象。再请媒人正式提亲。然后举行订婚仪式。商定彩礼及其他婚典费用、一切都决定好之后再给媒人送礼。以示感谢。传统婚礼要举行四天,第一天到女方家庆贺,费用由男方支付,晚上二阿訇诵渎《古兰经》,新娘打扮好以后,由女亲戚陪伴去婆家。第二天在男方家庆贺。庆贺次序是:第一天在女方家以女客为主。第二天在男方家以男客为主。特别是第二天晚上要揭面纱。由新娘家的女性亲戚进行。一旦新娘的真面目显露于广众面前。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第三天。由新娘的父母招待客人。以示庆贺和感谢。第心天。由新郎父母款待宾客。赠送礼品。以示婚礼告罄。
乌兹别克斯坦人过去有一夫多妻的传统,早婚现象也很普遍,丈夫要想离婚无须任何根据。只要说一声就可以了。妇女没有离婚自由权。现在,男女在婚姻上自由权很大了,可以自由恋爱,男女双方的权利平等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特别要指出的一点是:在迎亲、送亲过程中,常常遇到拦路,嬉戏者,这时不得生气,要用糖果食品,手帕等礼物化解、劝说。凡是来到女方家或男方家的客人,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当作贵客招待,不得轻视、慢待。
主要习俗
乌兹别克斯坦人有两大专长和两大特点。两大专长是能歌善舞和刺绣工艺。每逢节假日都要跳舞唱歌,有大型的、集体的、有个人的、家庭的。形式很多。他们用的床单、枕套、帽子、衣服等都有绣花,一般都很精美,还有最具盛名的绣花盘,工艺精巧。
两大特点是:一是取暖的坑炉特别,有叫火塘,即在屋中央挖一大坑,里面放炉生火,又做饭。又取暖。取暖不是一般取暖,而且坑沿上搭上木板,人可以睡在木板上,像是木头的炕一样,十分别致。另一个特点:孩子多。每家多到几十个,少则几个。由于没有生育政策,人们的观念是多子多福。所以家家放开生育,孩子都很多,所以是世界上年轻人占比例很高的国家。
他们每年的宗教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届时张灯结彩,讲经、赞扬穆罕默德的功绩,特别是清真寺里热闹非凡,有的清真寺里炸油香、宰羊、宰牛,有的聚餐。有的分成等份,来者每人一份,或每家一份。因此地盛产棉花,所以每年还有棉花节、歌咏节。此外,还有庆祝独立日,是政府组织的官方纪念性活动。还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苏麦克莱仪式,家家都要做甜粥,载歌载舞分送各家,人们视为上品。
主要禁忌
由于他们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忌吃猪、狗、驴肉和一切动物的血。吃饭时不能脱帽。对食物不能挑来挑去、嗅闻摸擦。饭前必洗手,洗手后禁止乱甩。要用毛巾擦干手。吃馕时不能拿整个馕往嘴里放。家里有少妇时。禁止外人进入。新婚夫妻的房子也禁止外人进入。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
族谱中记载番人(即高山族人)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且有善恶之分,善者可以顺利进入冥界地府,安然转世投胎;恶者就会四处飘荡,没有归宿,彷徨在人间偷偷摸摸,不能投胎转世。所以,当然大家都希望自己亲人的亡灵能安然投胎转世。但伯始祖公死后并没有像当地那样行庙丧之礼,这是因为族人认为这是汉人的礼俗,这样做的意思是先将亡灵报告并交给土地神,然后押给城隍爷,再送到阴曹地府,由丰都城分拨亡灵的下落归宿。而他们是高山族,高山族人的冥界地府在台湾而不在丰都城,如果把亲人的亡灵送去一定会遭到他们的凌辱,所以要按照高山族的风俗礼仪送伯始祖的亡灵回归故里。照番俗安葬了伯始公后,过了五七,他托梦给子孙说,冥界的路茫茫无边,千山万水十分漫长,妖魔鬼怪阻道,刀枪剑戟林立,都向他索要钱财,幸亏各路神仙念在他收复台湾功勋卓著,南明时册封义勇将军,还在黑龙江征剿沙俄收复失地,清朝也钦赐从五品官衔,屡蒙皇恩庇佑,所以都前来营救,帮助他翻山越海终于返回台湾故里。子孙都感叹道:“活着的人回归故里难,却不知道亡灵返回故乡更不容易啊。”
后来到了仲叔季三祖去世殡葬时,就更加谨慎了,希望他的亡灵能顺利回乡。他们把棺木横放在中堂,表示和地方汉民习俗不同,出殡时小头朝前并且在墓坑底另放一块木板,象征船的意思,好让亡灵漂洋过海回到台湾。他们在深夜举行跳棺和偷送的礼仪,在棺上注明同行背包袱的人和艄公的姓名并且拳拳嘱咐再三,希望亡灵能安然回归故乡。不料三祖多次托梦给亲人,哭诉说村南头角落有一个坑塘,水底常年居住一条蚯蚓精怪,千年修练成精,已经变成蛟龙,专门追人魂魄,而鸠九门关的鬼也是一样。传说中,鸠九门关的鬼有很多类,罔象之鬼喜欢吃死人的肝;貘鼻之鬼吸食死人的脑;独足之鬼吃死人的心;疫病鬼会发灾难;疫瘧鬼会降疾病;魍魉鬼会设羁绊;魑魅鬼投掷锁链;无头鬼使用弓弩剑戟;水鬼发洪水;旱鬼会施火,除了这些还有山鬼、海鬼等等,多不胜数,都是恶鬼。仲叔季三祖一路边打边走,战的遍体鳞伤,刀伤枪痕鲜血淋淋,好不容易终于跑到了海峡,眼看就到了台湾故岛,不料那可恶的蚯蚓精怪施展腾云驾雾的本事竟然紧追不舍,还贿赂了南海龙王和东海龙太子掀起惊涛巨浪遮天蔽日,布下层层海鬼妖魔阻拦,使三祖的亡灵无法回归台湾故岛入冥界,只能在沿海彷徨游离而没有归宿。
众族人知道后非常痛心和愤怒,于是请了很多高僧和道士做法祈祷蛇王祖灵指点。然后他们依法以数十车石灰填满了村南角落的坑塘,果然像梦里说的一样,水面果然浮出碗口那么粗,一丈多长的黑色蚯蚓,棕色的毛、白线肚,三个头六只爪,血口獠牙,非常恐怖。它在水面旋转三圈后,突然一股白气冲天,通体像炭一样,挺直僵死了。众族人把它捞上来剁成粉屑,不慎撒在地上,竟然毒死一群鸡鸭。众人见此景无不大惊失色,决议在坑塘上架一座南北石桥,供死去族人的亡灵顺利回归台湾故里。石桥用鸠运灵山的石头和糯米汁掺沙灰垒建搭砌而成,桥的北端建一座蛇王祖灵庙。桥的石栏柱头雕刻狮子母乳顾抱负赘,柱身雕刻龙之九子:第一个是赑屃,形状像龟,能负重物;第二个是螭,嘴的形状像猛兽,擅长远望;第三个叫蒲牢,形状像龙,但比较小些,喜欢吼叫;第四个是狴犴,形体像虎,有威力;第五个叫饕餮,贪食;第六个叫虮蝜,水性好;第七个叫睚眦,性格暴戾,喜欢杀戮;第八个叫金猊,长的像狮子,喜欢喷烟吐火;第九个叫椒图,像螺蚌,能吞云吐雾。这些都是护送保护亡灵的。石桥竣工那天,三祖亡灵又托梦给亲人,高兴地说他已经有了归宿。蚯蚓精怪因为阻挠功勋后裔归宗受到天庭的惩罚,将它的魂魄刺字发配到昆仑山顶永世挖掘岩石,再也不能祸害冥界了。玉皇大帝又降旨给阎罗王说,凡是邓州高山族亡灵归返台湾的,沿途妖魔鬼怪一律要让路回避,违者格杀勿论。
所以高山族每次为死去的族人出殡的时候灵柩都要在桥端祭奠,后来世人把这座石桥称为望乡桥。
这就是望乡桥的传说和邓州高山族人送葬礼仪风俗的由来了。邓州高山族人深夜跳棺、唱送葬的歌嘱咐亡灵、将棺木横放,底下另放一块木板等的风俗就是从此而来的。
礼仪风俗
在内江的威远县,百岁老人过生日时,全村、全镇的人都基本会光临,一方面增强与人的交流,另一方面,大家都想沾沾寿星的光,让自己也可以长命百岁。在老人的院子门口会站上几个人,是专门负责收寿礼的。熟识的人一般都不会给,而见面甚少或是陌生人,那么礼物就是免不了的了。为什么要收礼呢?不是因为主办方想趁此机会大捞一笔,而是吃饭之后的有些东西你就不能扔下不管了,必须亲自带回去才行。
过了院门口,就请君入席,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吃着,酒足饭饱之余,大家就开始动手啦。动手干嘛呢?这里的风俗是吃饭之后就必须把自己的碗筷带走,而且只要你愿意,喜欢哪个碟子也可以带走,不洗就带走,桌子上什么东西也不能留下,酒杯啊什么的器皿,全都一扫而光。把这些东西带回家洗干净之后,你就可以自由支配了。
虽说这看起来有些滑稽,可是当地人却对此风俗甚是喜爱。由一点就可以看出:从早上11点开饭,直到下午5点,来拜寿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另外,还有一风俗,那就是老人死后做酒席时,你去送礼,但如果恰好是第100个,那就对不住了。主人家会立刻退回你的礼品,不让吃饭,而且让你立马回家,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接受了你的礼,那你就会有灾难降身了。
61位用户关注
54位用户关注
92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
51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5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