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邻近孔孟之乡,境内民众历来重视礼仪,讲究称谓,长幼有序,内外有别,通达谦恭,文明礼貌。迎送客人 待客礼仪,基本相沿传统做法。客人到起身相迎,或迎至大门外,或迎至室外,主动握手问候,并接过客人礼物,请客人先行。进屋后,让客人上座,双手敬烟、敬茶,并热情交谈。茶罢进餐,仍请客人上座,如客人多则按辈份长次排座,主人一般奉陪末坐。饮宴中热情向客人请酒让菜,以客人畅饮为快。90年代后期,不少城镇居民在酒店待客,按照主宾、副主宾和主陪、副主陪的新排座法依次而坐。一般为大圆桌,主人作主陪坐对门的居中位置,右为主宾,左为副主宾,其它礼仪未变。客人走,回压礼品,送至大门以外道旁,握手告别,并嘱以代问家人好,或走好、慢走等语以示关照。
社会交往 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也很有讲究。路遇亲友、熟人,打招呼或问候。若骑车相逢,要下车致意,握手时要摘下手套,讲话时要摘下口罩。有求于人或向人询问事情,说话要客气,常先说“请问”、“劳驾”等语;受助于人时常说“谢谢”、“劳驾您了”、“麻烦您了”,表示感谢;无意中冒犯或影响了他人,常说“对不起”、“请原谅”,以示歉意。
河南的丧葬礼仪
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关于握手的社交礼仪
1、正常人一定要用右手握手。
2、要注意力度大小和时间长短。如果双方都是身强力壮的人,可以用力大些;如果是久别相逢,或跟老年人握手,可以握久一些;跟女士或上级握手,要轻一些,时间要短一些。
3、被介绍之后,最好不要立即主动伸手。年轻者、职务低者被介绍给年长者、职务高者时,应根据年长者、职务高者的反应行事,即当年长者、职务高者用点头致意代替握手时,年轻者、职务低者也应随之点头致意。和年轻女性或异国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
4、握手时,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躬身相握。有时为表示特别尊敬,可用双手迎握。男士与女士握手时,一般只宜轻轻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时应脱帽,切忌戴手套握手。
5、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
哈萨克族礼仪
礼仪: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独具一格,别有特色。他们主要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和葬礼等。与汉族人的满月礼有所不同,哈萨克族的满月礼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四十天举行。在这一天,要专门给洗净后的婴儿全身擦上羊油并剃发。
在基层牧区的哈萨克家庭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被称为“还子”的习俗。“还子”是指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男方的生身父母。祖父母会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最小的儿女来对待。从小到大,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彼此之间都以父(母)子相称。孩子对他(她)真正的亲生父母则以哥嫂(或姐)相称。父母对自己的这个儿女也同样要以弟妹相称。这种习俗在其他民族当中实不多见。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不分彼此,在他们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萨克,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当然在喀纳斯这种旅游服务区内,所有人从事的都是一种商业经营活动,这种感觉你可能体会不到。但如果有时间去走访一下其它边远的牧区,哈萨克人那种先天固有的热情好客和乐善好施你就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了。
哈萨克人见面时总要相互问候一番。特别是遇有远方的贵客光临时,主人不仅会拿出香喷喷的奶茶、油果子、奶酪、糖果等家里现有的上好食品,还要专门宰上一只肥羊招待客人,以示尊敬。哈萨克人吃抓肉,特别是吃盛有羊头的抓肉时,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当主人把盘子放到桌上后,所有在座宾客,先行祈福,再由主客把盘中的羊头拿起,并割下羊头右颊上的一片肉给座中年长的主人表示接受主人的盛情,然后再割下一只羊耳给主人家的小孩或座中年幼者。意思是让他们听长辈的话,之后就把羊头还给主人。以上礼仪结束后,大家才开始动手割肉吃。
51位用户关注
35位用户关注
22位用户关注
21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14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
77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