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接近年前了,很多企业和个人开始购物卡送礼,请问能否计入费用税前扣除?哪些项目可以税前扣除?哪些可以优惠?今天一起和联贝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希望能帮到大家。若是确实用于公司…
最近接近年前了,很多企业和个人开始购物卡送礼,请问能否计入费用税前扣除?哪些项目可以税前扣除?哪些可以优惠?今天一起和联贝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希望能帮到大家。
若是确实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支出的,凭借购买预付卡时取得的发票或者复印件以及相关的赠送明细,可以按照业务招待费的标准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但是与取得收入无关的不得税前扣除。
税前扣除的基本要求:真实、合法;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不得扣除。
税前扣除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
需注意的地方:
1、无偿赠送客户的购物卡,别忘记按照“偶然所得”代扣20%个人所得税。
2、扣缴义务人若是没有扣缴个税,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3、“偶然所得”的扣缴申报有两种方式,即明细申报和汇总申报,但是如果想采用汇总申报需要先到办税服务厅开通此方式。等开通之后,就可以进行汇总申报了,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适用的所得项目。
因此,对于在业务宣传、广告、开业庆典等营销活动中给予个人的礼品或者网络红包,无法获得个人信息的,可以采用“汇总申报”方式按“其他偶然所得”项目进行汇总申报。
络红包),以及企业在年会、座谈会、庆典以及其他活动中向本单位以外的个人赠送礼品,个人取得的礼品收入,按照“偶然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企业赠送的具有价格折扣或折让性质的消费券、代金券、抵用券、优惠券等礼品除外。
税法有扣除标准的费用项目
包括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公益性捐赠支出等。
(一)原则上遵照税法规定的扣除范围和标准进行抵扣,避免进行纳税调整,增加企业税负。
(二)区分不同费用项目的核算范围,使税法允许扣除的费用标准得以充分抵扣,并用好、用足、用活。
(三)搞好费用的合理转化,将有扣除标准的费用通过纳税筹划,转化为没有扣除标准的费用,加大扣除项目金额,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税法没有扣除标准的费用项目:
包括工资薪金、劳动保护费、办公费、差旅费、董事会费、咨询费、诉讼费、租赁及物业费、车辆使用费、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会员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税法给予优惠的费用项目
研究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种费用。
以上是对“购物卡送礼能否计入费用税前扣除 税前扣除原则有哪些? ”这一问题的具体解答。感谢您的浏览,以上信息由联贝小编为大家提供,现在很多用户都找正规的相关机构进行纳税业务办理。想要进行纳税的公司或企业可向联贝咨询。
企业购置车辆可能会涉及车辆的价款、车辆购置税、上牌费、保险费、车船税、内饰装饰费等,那么,哪些可以计入固定资产,哪些只能记费用呢?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既然想要计入固定资产,就要先了解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与该资产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的有形资产。从这个定义来说,时间上超过一年的费用有:车辆的价款、车辆购置税、上牌费、内饰装饰费。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费用的定义。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购车并不是日常活动,车辆购置税是随购车活动而产生的,所以也不是日常活动,车辆的保险费和车船税是每年都要买或者缴的,应该属于日常活动。
最后,会计分录。
①借:固定资产——车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车款
银行存款 ——车辆购置税+上牌费
②借:管理费用——保险费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保险费
1…公司购入汽车缴纳的车辆购置税,需要并入汽车的价值一并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吗?行车记录仪费用、延保服务费等也要记入吗。
答:外购车辆的车辆购置税,可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中。
但是行车记录仪费用、延保服务费用不属于能使车辆达到预订可使用状态的必要支出,直接计入当期费用相对合理。
2…我公司与a公司签的承包合同,b公司给开的发票,付款也付给b公司,需要走个什么手续才能让业务合规?
答:只能是跟b方签订合同,才能保持三流一致。
3…我们公司增值税税负率太高,但是又是真实的,成本确实少,会引起税务局关注吗?做驻场服务的,成本只有极少的人工,极少的人工,机器前期已折旧完毕,怎样可以增加进项呢?
答:如果业务真实,没关系。
增加进项,你得有进项业务发生,比如办公费,车辆费,咨询费等等,朝着日常的费用去。
32位用户关注
48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28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49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23位用户关注